EN
EN

2026年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08540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 Views
|

一、学院介绍

(一)学院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于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具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招生点,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紧密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制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在前沿通信技术与存储器件、先进光子技术与光电器件、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二)师资团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9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75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5人、海外优青1人、其他国家级人才2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各类省级人才12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90人、硕士生723人。

(三)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存储与编码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等一系列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四)学术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7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4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2项,纵向经费超2.3亿元;发表SCI论文529余篇(中科院2区以上316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63余件;多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五)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1个转入集成学院),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省级一流课程2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各1项;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开设腾讯创新班;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办法等文件。近五年来,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多人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称号;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取得新突破,获“互联网+”“挑战杯”国家级奖项4项,各类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

此外,学院注重与国外高校进行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已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等高校开展了科研合作,并定期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合作机构进行交流。学院制定了《研究生赴境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资助管理办法》,积极支持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六)就业前景

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成果斐然,超过98%的毕业生顺利步入职业生涯,且硕士毕业生平均起薪达1.7-1.8万元/月。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尤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据用人单位反馈,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岗位适配性,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覆盖了从高新科技巨头如腾讯、华为、百度,到国有四大行等上市公司,以及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体现了就业行业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广。同时,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亦考入了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学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拓宽了个人发展路径。

二、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素质全面、专业实践能力强,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熟悉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特征和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电子与通信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通信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一)宽带通信技术及系统:宽带高速通信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信息论与编码,编码、调制与检测技术,存储器件与系统,物理层信息安全,无人机通信,智能反射面通信,AI无线通信,无线能量传输,智慧通信与边缘计算,通信与网络安全,多网信息融合,雷达通信一体化,多天线与MIMO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与应用,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技术,无线通信中的电磁兼容技术,通信信号处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

(二)光通信与保密通信:高速、大容量光通信技术及新型光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在信息光子学中的应用,混沌保密通信、密钥分发、硬件加密通信技术,高速随机数与毫米波信号产生、抗干扰雷达。

(三)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下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低功率广域网络的通信、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协议和信息安全,医疗物联网,车联网的通信、网络协议和信息安全,D2D通信技术,物联网中的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一体化、感存算一体化技术,RFID传感技术。

四、招生信息

(一)招生目录

085402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招生代码:003)

(二)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0)通信原理

(三)招生规模

30人。

(四)学制

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期限为5年(含休学时间)。

(五)学费

08540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30000元/生·学年

(六)培养方式

1、采取非全日制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1个校内导师,1个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应由承担企事业单位应用型科研项目、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校外导师从行(企)业中聘请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级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参与和负责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2、培养包括系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课程学习环节为一年,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环节一般为一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完成。

3、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五、报考流程

1、考生在规定时间(不含推免生)须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按要求填写报名信息,在成功提交后通过 “网上支付”缴纳报考费,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报考点规定的方式核对并确认网上报名信息。

2、网上报名、缴费及确认时间:

网上预报名时间:2025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每天9:00-22:00。

网上报名时间: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7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缴费:考生成功提交网报信息后,应在报名截止前,通过“网上支付”方式缴纳报考费,逾期一律不再接受补缴费。

网上确认:202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具体时间由各报考点根据教育部工作安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所有考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报考点的要求核对并确认其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3、准考证下载打印

完成报考手续后,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4、初试

初试时间为2025年12月20日至21日。其中,12月20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12月20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204)英语二;12月21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302)数学二;12月21日下午14:00—17:00,业务课(二)(820)通信原理。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5、复试

我校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我校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具体要求。有关复试时间、地点、程序及其他具体要求可参阅我校于复试前公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复试通知。

六、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刘老师 020-39322259

电子邮箱:xxyjs@gdut.edu.cn

学院官网:https://xxgcxy.gdut.edu.cn/